关于镜像艺博

       2021年7月23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米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经友好协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发展共赢”的原则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整合博物馆、教育、科技等资源,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开发博物馆的藏品作为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延伸与辅助资源,这些资源将以论坛、讲座等公教形式进行公益宣传和传播,首先在海淀区实验,成熟后推向北京市和全国更多区域,特别是针对缺乏博物馆分布的偏远欠发达地区,将借助社会公益组织力量进行传播和落地,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教育效益。

       本次合作旨在贯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旨在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学习效果。

       会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发言指出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是固有的使命,清华艺博自2016年9月10日落成开放至今,已经接待了超过221万观众来馆接受高水平的优质展览熏陶。美育资源吸引了约5万名线下观众参与体验。根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线上传播受益的观众近亿。开馆5年来,艺博不仅服务于学校的专业领域比如美术学院、服务于学校的通识教育,同时服务于海淀区、北京市以及全社会。在高校博物馆中开创了新的局面,影响力得到了整个博物馆行业的认可。考虑到偏远地区的博物馆资源相对稀缺,其仅有的博物馆更多的是基于当地的文物建立的历史类、综合类、专题类博物馆,真正具有美育功能的博物馆较少。为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小学美育和全民美育的指示,两办下发美育文件、国家文物局联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意见。博物馆和中小学校关于美育要建立纽带关系,清华艺博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把博物馆产生的优质美育资源落地变成中小学校课堂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镜像清华艺博”项目把博物馆资源利用信息手段映射到各学校去,这需要博物馆、社会力量、中小学教育专家的参与,形成博物馆、企业、学校、教育研究多方合作理念,以海淀区为试点,探索建立成熟的模式,再向偏远欠发达地区推广。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提到艺术教育需要向美育拓展,美育需要从艺术教育而向审美教育发展。探索如何将社会实践和美育有机的整合,博物馆教育不仅要走进校园,艺术教育也要走出校园。针对中小学的艺术作品一定要经典,同时要有教育价值,把审美、教育、德育、育人、智育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

       北京米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苏长君谈到企业在创办过程中会得到社会的帮助,同时企业也愿意回馈社会。从扶资金到扶智和扶志。针对资源分布的不均,专门成立北京米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跟清华艺博合作探索“镜像清华艺博”项目,希望发扬科技向善和科技向美,用科技的手段把博物馆的优质资源传播到偏远欠发达地区,达到跨越地域的美术教育。美术资源如何最终转化成教育课程,必须要经过教研和筛选,需要选择经典的、有教育价值的、高尚的资源。海淀区是北京市的教育高地,北京市是全国的教育高地,以教育高地的学校为试点,探索成功的模式和美育课程,然后逐渐向欠发达偏远地区发展覆盖。未来北京米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会成为博物馆与中小学美育的一个桥梁,作为协助者参与进来,希望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把美育之光照射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照射到全国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田。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戴文胜谈到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能作为“镜像清华艺博”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把博物馆优质资源引入到学校,能够使中小学生真正收益,代表学校表示感谢。北交大附中作为海淀区艺术品牌的学校,是一个有美术基础的学校,致力于把美术教育特色在社会上推广传播,以美施教、以美立校、以美育人。美术不等于美育,如何把美育和美术结合,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深化,从而让更多中小学生受益,使美育在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中得到传承和内化,传播美育的种子。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赵方军、北京米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苏长君、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戴文胜、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书记马志太、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执行校长徐关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张烈等出席了签约仪式。